备前宰相_第六十九章 以工代赈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六十九章 以工代赈 (第6/8页)

的执行官却将其中的大部分扣入自己的腰包,真正能到灾民手中十不存一。

    而底层受灾的百姓,那些有着土地的自耕农,生活的还不如签了卖身契的佃农、仆役,人家好歹有口稀粥喝。

    可是自耕农有啥?平时的产出大部分交了赋税,一年到头买不起一斤rou食,受了灾情想要向朝廷讨口饭吃,可是朝廷只还把你当乱民看待。

    这样的情况在日本稍有好转,毕竟作为朝廷的朝廷没有实权,公卿家自己都吃不饱呢,哪有钱给你买布粥吃食。

    好在日本的土地都在所谓“名主”的武家大地主手中,土地上的百姓本就是自己的财产,是自己的兵力来源,是自己于他人争战的关键。

    很多大名在实行分国法后,给予了自己家臣武士更多的权利,同时也把自己的责任下派下去。下级武士不仅要代主公承担治理的权利,还要承担主公的军役责任。

    而完不成军役账标准的结果就是本领改易,所以日本战国的武士对于自己的领地尤为看重,一旦遇到灾情根本不需要上级主君出力,这些有领地的武士往往会自己先行开始救济自己领内的灾民。

    我们不在这里争辩政治体制的优劣,纵使日本体制在救灾之时不似古代明国一般无能,但是他们也仅仅是把地上的百姓视同自己私有财产一般,并没有高尚多少。

    而且不论明国、日本或是近代的欧美,在实行救灾之时都存在一个问题,那就是给百姓一种过过度的依靠感。

    久而久之这种依靠感变成依赖,一旦遇到了灾情就由朝廷买单,百姓们啥也不做,直接摆烂就躺在城下等着派粮,等挨过了这年才算来年有了光景。

    这样的行为无疑会造成劳动力的浪费,花出去的钱并不能创造价值,就好似扔到了水坑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