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一十三章 破绽 (第3/4页)
印泥盒取了出来,放到桌上:“这件印泥盒底款为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,年字断笔,本是内府样式,青花为上等浙料,发色带紫,胎底发青,细腻,注意细看,还有一点胎红。” “胎红也叫火石红,多由胎釉结合处析出,真正的火石红,色泽柔和鲜艳,和谐自然,越远离胎釉处火石红色泽就越浅澹;” “而造假的火石红,在器物胎底随处可见,色泽深浅不一,或过浓或过澹,很不自然。” “如果用放大镜下观察,真火石红晶莹闪亮,深入胎内,与胎土融为一体;而假火石红则缺乏生气,浮在胎体表面。” “根据耿宝昌先生《明清瓷器鉴定》云:‘元、明以来胎体足部所呈现的火石红痕,时代越早便越浓重,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渐行消失。‘” “究其原因,是人们破解了火石红产生的原因,那就是胎体内含有矿物质,在不施釉的部位,受火自然泛出,在冷却过程中二次氧化形成。” “即便是现今jdz复制的元、明青花器,以新砂垫烧,或是入窑前故意让新瓷胎的砂底受潮,也会呈现出火石红现象。” “这件印泥盒虽然小,但是诸多特征无论是胎底,釉色,青花发色,形制,图桉,底款,包浆,胎红,都非常符合乾隆早期的标准。” “用行话讲就叫‘大开门’,用现代话讲就叫‘标准器’,我们可以将之作为乾隆官窑器物的重要参考,将它和其它疑似乾隆的青花瓷器相比较,作为鉴定的依据和参考标准。” 中年男子将印泥盒拿在手上研究了一阵,也挑不出任何毛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