备前宰相_第八十章 宇喜多家的造船与铸炮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八十章 宇喜多家的造船与铸炮 (第6/8页)

蛮商人开放的港口,世界各地的货物在这里中转,东西方的文明在这里交融。

    当时联通同西方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海船,船只多了自然而然就需要修船,因此在泉州和番禺有着许多官办、民营的造船厂,专门为本国和南蛮船只提供修理任务。

    修的船多了自然就会仿制了,因此到了明朝末年,南方的许多船只都已经抛弃了老旧的福船设计,改用西式的克拉克大帆船和盖伦帆船样式。

    明末清初之时,太湾郑家的旗舰就是一艘拥有18门火炮的盖伦帆船。

    考虑到明人对倭寇的敌视,如果泉州不太顺利的话,秀家也给了长船贞亲第二个选择,那就是在澳门开造船只。

    毕竟这里属于葡萄牙人的地盘,葡萄牙人想要与日本贸易,对日本适当开放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将造船厂设在明朝南海而非濑户内海,好处显而易见,最起码木材的购买和使用就便宜了许多。

    而且当地有着相对熟练的船工可以直接聘用,可以让他们带着日本船工手把手的造船以提升工艺,总比现在这样瞎子抹着过河强吧。

    但是秀家也很紧张,毕竟留给秀家的空窗期并不长了,最多只有7年秀吉就会发起侵朝之战,届时无论是在泉州还是在澳门的造船厂都会迫于压力关停,秀家必须和时间赛跑,在7年内造出不少于3艘卡瑞克帆船。

    问完造船的事情后,秀家又向长船贞亲询问铸跑事宜,说到这里长船贞亲终于面色缓和了起来,饶有兴致的向秀家回报道“就在殿下前往北陆后不久,本家第一门铸造小金炮铸成,并成功进行了实射,效果与南蛮小金炮威力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