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百八十二章 遇刺奥斯卡 (第3/7页)
以主动的姿态,答应余生的条件。不给余生拉长战线,宣传自己,收拢人心的机会。 两方争执不下中,余生却不急躁。在等待日本人服软的同时,飞了一趟美国。一九四九年,三月二十四日,第二十一奥斯卡金像奖在美国洛杉矶梅尔罗斯大道,电影学院剧场举行。主持颁奖仪式的,是罗伯特·蒙哥马利。 正如余生记忆之中那样,这一届的奥斯卡,并没有什么能名留后世的作品存在,他的《拉贝日记》,几乎可以横扫这一届的奥斯卡金像奖。 只有一部电影,稍微阻挡了一下《拉贝日记》的脚步。即,在真实历史上,第二十一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大赢家,一九四八年,由劳伦斯奥利弗执导的《哈姆雷特》。 如果按照真实历史,这部《哈姆雷特》囊括了第二十一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、最佳男主角、最佳艺术指导(黑白)、最佳服装设计(黑白)、最佳配乐(剧情、喜剧类)等数项大奖。 但是,在《拉贝日记》面前,这部《哈姆雷特》只拿到了最佳男主角、最佳艺术指导(黑白)和最佳配乐(剧情、喜剧类)三个奖项。最佳影片变成了余生的《拉贝日记》。 平心而论,这部《哈姆雷特》的所有力量,并不来源于导演劳伦斯奥利弗,即便他是最佳男主角的获得者。这部《哈姆雷特》的所有力量,几乎全部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原著。 《拉贝日记》对于人性的思考,在余生的处理下,呈现出一种善恶分明对立的状态。但是,非常尊重原著的这部《哈姆雷特》,对于人性的思考,却是全方面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