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回科场捞人上岸[科举]_第246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246节 (第1/5页)

    说起这簇“野败”,来头还不小。

    它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的自然“野败”。

    自宋代中原引入占城稻,在各地种植已有近四百年。

    占城稻以其早熟、耐寒、适应性强, 不挑生长环境,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。

    占城稻早熟, 自种到收只需五十多天的周期。

    与本土“晚稻”刚好配合成为双季稻,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。

    但随着占城稻的本土化, 它原本的性状也逐渐退化。

    李玉的使命,也包括重新搜罗占城良种,正因如此,他这才因缘际会发现这片差点被老农扒光的“稗稻”。

    接下来他们要做的,就是扩繁,以及大量的配种和筛选。

    从大宁数量庞大的自然种里,选出合适的父本,同雄性不育系母本杂交。

    筛选出能维持不育系雄蕊退化性状的保持系,用以新一轮制种;而筛选出的高产量、高抗性的杂交品类,则需要定向繁殖育种,用于粮食生产。

    三系杂交的原理,其实就是自然去雄。

    改变水稻自花授粉的短板,降低杂交的人工成本。

    但这一技术的缺陷,就是农民再不能自主育种。

    杂交水稻同后世许多作物一样,性状只维持一代,来年再种就需要重新购买种子。
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农业要讲“种业振兴”。

    作为粮食的根本,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。

    在现代,种源控制和杂交技术已经成为粮食领域的垄断。

    袁老杂交稻出来之前,水稻、玉米、大豆、蔬菜等诸多粮蔬作物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