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279节 (第6/6页)
然有了,那么现在题目难一些……也没有什么问题吧? 第156章 徐瑾瑜并不知道来自主考官的撕伞行为, 就那条判语,他深思熟虑后,做出解答: “学生谨答:此案若判, 则需请清水两盆上堂。请二人在水中净手,若一之水盆有黑灰浮起,则其所言有疑,若二之水盆有黑灰浮起,则其为疑犯。 按大盛律处置,若有诬告者罚板二十,收押一月;若有偷窃者, 上枷服刑三月, 并判给被窃者物值十倍。” 徐瑾瑜笔尖微微一顿, 大旱过后, 能让两个老者在田间捡拾麦穗过活,那必不会浪费一粒粮食。 而对于饥饿之下的人来说, 将焚烧过, 不扎嘴的麦实吃进肚子里是第一选择。 是以,只需要看二人谁在黑灰中翻了麦实即可。 但…… 徐瑾瑜想起两条很不起眼的大盛律, 斟酌片刻, 还是提笔写了上去: “如若二人皆年逾花甲, 依大盛律·民律规定:年老者若非杀手伤人、谋逆犯上者,则教而不罚,不入牢狱, 不刑于身。 再依大盛律·民律·赈民条例第五十六条规定, 若有年逾花甲老者, 逢大灾需由官府赈济赡养。” 倘若,灾情能让两位老者因为一篓麦穗告上公堂, 那也应当到了该赈济的时候了。 判语落下,白纸黑字,无从更改。 但徐瑾瑜并不后悔,此行南去,看似他在边疆做出了一系列功绩,可那一张张诚挚热情,满怀感激的眼神,也未尝不曾是让他支撑下去的动力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