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千年灵应寺 (第1/2页)
登上灵应寺,正是日上中天时,太阳还真有点儿火气。对于一个闽南人来说,我们对灵应寺相当熟悉,几乎是每年春节都要上山,去谟拜一下灵应祖师。自古以来,在闽南地界盛传“仙公梦、灵应签”说的是仙公山的梦极灵,灵应寺的签极验。做为信奉佛教的闽南人,每年走访仙公山和灵应寺,多半是一种求签问卜,祈求新年吉祥如意,拜望来时平安顺事的习俗。 灵应寺的立足点,在福建省南安市玳瑁山。其位置正好东面朝向仙公山的双髻寺,西面背靠杨眉山的雪峰寺,三个闽南名寺一线拉开,传承着佛家千年灯火。而这三座古寺庙,又都留下了弘一法师的仙足,更是极有纪念意义的佛教胜地。灵应寺还是省级森林公园,国家3a旅游风景区。记得我前些年走访灵应寺的时候,曾经写过一首现代诗灵应寺千年杜杉: 仰望,千多年巍峨的你/岁月镌刻着,唐朝的风/宋朝的雨,元朝的铁马/明朝的征帆,和着一根/大清朝如同老藤的辫子/在你坚固的强枝硬杆上/一直盘恒到痛苦的民国我写这首诗,从内心里有一种强烈的历史情感。我觉得灵应寺除了佛教文化的兴盛,更有一种民族的乡魂。做为灵应寺山下的侨乡人,有多少人曾经背井离乡,在海外漂泊流浪呢?他们的心在故乡,他们的情在故乡,因此,灵应寺就是他们心中的故乡,他们心中的佛主。 诚然,我们对灵应寺的情感,不只是对一种宗教的情感;也不只是对一个风景区的情感;更不只是对一株千年杜杉的情感。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神童,以及和他一起坐化的枷树藤,还有那枝插入黄土地又长出强根的牧牛竹,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民族乡土的气息。它的底蕴,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底蕴。在这些古老的故事里,它不只是一个传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