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533 (第4/4页)
京城口音,干脆还呆在京郊,再打仗也是京城最安稳。 先是在村中安下家来,颂恩原是太监,最懂得人情世故,跟村中人认了一门干亲,就算是归了宗,修补了院墙屋瓦,添上些家什,还特意拿出钱来,给椿龄打了张妆台。 颂恩就化名宋恩,先在村中落脚,跟着便由保长领他去村长那儿录下谱来,顶了远方亲戚的名头,在乱世里淘换了个身份。 他识得字读过书,又对过去讳莫如深,时候一长,村中人渐渐觉出他就是京城本地人氏,并不是外头来的,这几个月中京城里获罪的官员这许多,看他年轻轻生得好,又有文采,村里人便当他是家中遭难的官宦子弟。 先是几个人猜测,跟着阖村皆知,对宋恩愈加客气几分,还有人捧了几个鸡蛋,半罐粗盐,两三节腊味,非要将自家的小儿郎送到他家里来,跟着宋恩读书。 宋恩本来百般推辞,他自己是在内舍监中学的书,这些儿郎往后要正经科举,怎么能让他来启蒙。 可他越是推辞,村中人便越是觉着他出身高贵,连同他的夫人,也是一样,说话细致温柔,做得一手针线,还有人瞧见她能拿笔写字,除了官宦之家,哪里还能再找出这样的人来。 宋恩只得叹息着答应了,只说自己颇识得些字,不敢论圣人言,学些三百千还是可以的,自三字经开始教起,学到千家诗便算完,后头的孔孟,是再不敢教导的。 如此两年,宋恩椿龄踏踏实实过着日子,给村中儿郎授课,赚不了多少银子,只是添个人望,宋恩还从京城里接了书来抄录,偶尔也替村中人写写书信门联。 椿龄添了织机,跟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