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般情况下,只要是中人之姿,努力程度程度没问题,心理素质也没什么问题,又有名师指点其中的关窍,那么,考个秀才问题其实不大。在童生之前,大多数考的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,但是考秀才的时候,就需要写时文策论,这就需要有人指点了,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老童生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缘故。不是他们不努力,实在是没人点破其中的关节,也没法开窍啊!
勋贵人家除了那些孤本善本买不到,如今印刷术那么发达,历代大儒注解的书籍也能在书肆买到,但是不是买了书,认识了字,就能学会的,别的不说,如今这些书籍,一般没有句读,或者是只有简单的句读,光是断句,就够呛了,至于释义什么的,如同后世学生搞什么文言文理解一样,光是解释表面的含义,那是绝对不行的,就得挖掘里头的引申含义。看这些,是能无师自通的吗?问题是,那些文臣大儒,自家的弟子还教不过来呢,怎么可能来教这些勋贵子弟!这年头,弟子学生跟后世的可不一样,承担了名分,就得承担责任,一个人的名头就值这么多,用的次数多了,也就不值钱了!
他们能给自家子弟选择什么样的老师?多半也就是寒门出身的落魄文人罢了,这些人自个大多数都是科举上头的失败者,或者是含有一定的侥幸成分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,而且自己读书好,也未必代表会教导学生。
开国的时候,封爵的文臣其实也有好几个,这些人家本来就是世代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