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子里头,借的最少的反而是太子,不过,太子要钱,自然也不会以自己的名义,自然有其他人孝敬,至于这些人的孝敬来自什么地方,那可就不好说了。
能在国库里头借钱的,自然都不是什么简单的人,寻常的小官吏,就算是借,也就是意思意思,借个几十几百两,至于其他那些人,这个是曾经平过三藩的功臣,那个祖上开国有功,你这边是红带子,我那边还是王爷的亲家呢……
胤禛光是看着那些借条,还有一些人家用各种名目从户部支取银两的凭证,就很有直接推出一门大炮,将那些混账轰了的冲动。急用也就算了,但是你康熙二十几年借的钱,如今二十年都过去了,再急用也该还了吧!还有的呢,老娘过寿要借钱,父亲过世要借钱,儿子娶妻要借钱,女儿改嫁还要借,怎么脸这么大!你有钱娶小老婆,就没钱养活一家老小吗?
胤禛将这些借条之类的整理了出来,然后一算,这些年各个衙门的亏空,加上这些借出去的钱,已经多达几千万两,尤其这几年国库钱多了,借钱的人也多了,说是借,一个个都没脸没皮,没一个想还的。胤禛当初得了毛纺分红之后,可就已经悄悄将帐销掉了,而其他人呢,在毛纺里头掺和了一手的人可不少,结果呢,不光没还钱,还又多借了不少。这纯粹就没想过要还,或者是不借白不借了!
胤禛真的很难理解,康熙到底是出于什么想法,才允许宗室还有官员这样大肆借钱,除了能给自己挣一个好名声,还有别的好处吗?你这会儿名声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