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386章 贬官和GDP (第2/5页)
问题是,海州要怎么发展呢?武好古也不可能去海州当知州啊,朐山县令倒是可以去做一任。可他又离不开界河商市…… “忆之兄打算怎么做?”武好古问。 纪忆笑道:“大郎该知道一朝天子一朝臣吧?” 什么意思?武好古一愣。 纪忆道:“想来再过几个月,又该有不少新党的官员黯然出京了吧? 大郎觉得,官家和太后有没有可能想缓和两党的矛盾?有没有可能给党争被贬的官员设一个贬官的底线?” 宋朝的贬官其实分成两种,一种是有实职可贬,一般是知州、知军,还会加个学士的头衔。在朝争中失败的大臣有时候会自请外放,称为“请郡”。这是不失体面的“贬官”。还有一种就是给个什么司马,什么团练副使的空头,然后再来个某地安置。最后一种就是某地编管,那可就是流放了,只是比普通的犯人多个官身。 至于追夺出身以来文字,某地编管,这个可就是不是贬官了,而是没得官做了。 不过“追夺出身以来文字,某地编管”的处罚用在当过七年宰相的章惇身上是不合适的,他最难看也就是按个空头差遣,儋州编管。 “贬官的底线?”武好古有点明白了,“你的意思是……贬官止于海州?” 纪忆点点头,道:“新旧二党相争至今,最恶劣的手法无疑就是把官往远恶之地追贬了。这儋州路上,不知多少新仇旧恨啊。若是想要缓和,最好的办法就是贬官贬得近一些。” 贬官其实是北宋对文官的一种处罚手段,这帮士大夫的脑袋是不能砍的,家好像也不能抄——新旧两党咬了咬去,也没听说谁家被抄了,妻妾闺女成官妓什么的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